自高寒草地-家畜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建立以来,平台陆续柔性引进人才6名,助力平台建设。
平台柔性引进人才简介:
丁路明:主要研究领域为草地生态、反刍动物营养、放牧行为、家畜能量代谢。2007. 6 – 2007. 12 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奖学金资助赴荷作访问学者研究,研究内容“不同牧草高度对奶牛牧食行为及牛奶脂肪酸成分的影响”。2008. 11 赴以色列Neew Ya’ar研究所学习家畜能量代谢研究,掌握了家畜能量代谢的原理,学会了采用开放式家畜呼吸测热系统+改装心率测定仪测定家畜产热、畜产品沉积能的方法。同时建立了与以方的长期合作关系。2008. 1 –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讲授《畜牧学》课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分异过程及调控机理》(2008-2011),负责家畜放牧试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藏牦牛良种选育高效养殖及产业开发研究》课题“饲草料生产体系研究”(2007-2010),课题协调联系人,实施负责人。
武高林: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2项、青促会会员项目2项。2011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4年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荣誉称号,2015年获第十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2017年8月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s,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等学术期刊上。
邵新庆:主要研究方向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草畜系统营养调控管理等。开展了基于放牧的高寒草原植物功能性状及群落谱系构建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披针叶黄华繁殖对策研究,全叶马兰植株衰老特征和衰老过程中氮代谢变化规律的研究,干扰对典型草原碳循环的影响,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叶片结构的空间分异,基于根系结构-功能模型探讨放牧干扰下羊草根系的适应策略研究,高寒草原植被和土壤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研究,养分添加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微生物关系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下草-畜营养元素平衡研究。主持农业部公益行业项目、国家重点专项等国家级课题3项,参加863及科技支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已发表文章58篇,出版著作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省部及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董世魁: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学、环境科学、草业科学、资源科学及相关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管理与保育、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草畜系统营养调控管理等。
尚占环:主要以极退化高寒草地(黑土滩)为对象,研究草地退化过程和机理,生态恢复机理,恢复过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材料、技术与模式等方面。此外,在化学生态学方面,以草地毒草植物为对象,研究草地毒草化的化学生态学机制与效应,包括BVOCs排放、环境效应,土壤化合物,根际分泌物与微生物互作,气候变化影响等方面。
李春杰:主要从事禾草内生真菌多样性、内生真菌提高宿主抗逆性的机理、内生真菌对草食动物的致毒机理,以及草类植物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对醉马草内生真菌的系统研究,代表了我国在禾草内生真菌研究领域的水平,使中国的醉马草-内生真菌与美国的高羊茅-内生真菌、新西兰的黑麦草-内生真菌成为国际三大研究分支。命名真菌新种5个;发现Epichloë/Neotyphodium内生真菌可提高禾草耐旱、耐寒、耐盐、耐涝、抗病、抗虫、减轻重金属毒害、驱鸟等特性,内生真菌可促进禾草生长、提高种群竞争力,调节群落结构,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通过内生真菌-禾草-草食动物的互作研究,证实了使采食醉马草家畜中毒的真正原因是内生真菌侵入宿主并产生麦角类生物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