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平台概况 > 平台动态 > 董全民团队在放牧方式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调控机制方面取得
董全民团队在放牧方式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调控机制方面取得
浏览数:15 发布日期:2025-05-19
收藏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是生态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而放牧则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然而,不同放牧家畜及其组合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依旧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评估了不同放牧家畜及其组合(牦牛单牧、藏羊单牧、牦牛和藏羊混合放牧)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主要调控机制。

董全民研究员领衔的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研究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管理、退化高寒草地修复与管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研究基于中等放牧强度设置了牦牛单独放牧、藏羊单独放牧以及牦牛藏羊混合放牧试验,系统分析了不同放牧方式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旨在为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围封相比,中等强度的混合放牧显著提升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特别是牦牛与藏羊混牧比例为1:2,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提升幅度最大(+22.63%)。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因素分别为植物、细菌和真菌的香农多样性、真菌的β多样性,以及土壤全氮、全磷和土壤容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放牧主要通过间接促进真菌群落多样性来提升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真菌群落多样性解释了观察到的39.53%的变异。这些发现表明,优化放牧策略特别是在中等强度下实施1:2比例的牦牛-藏羊混合放牧可以有效平衡生态与经济目标,促进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适应性管理。该文章发表在国际土壤学期刊Catena上。

牦牛和藏羊混合放牧可以显著提升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特别是牦牛与藏羊混牧比例为1:2时,且其提升主要由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标介导。

image.png

图 1 不同放牧方式下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a)及其主要驱动因素(b)

image.png

图 2 放牧活动调控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主要途径

草地适应性管理团队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适宜于青海省高寒草地的适应性管理研究理论和技术,助力青海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